- 信息来源:医药高新区(高港区)党政办公室
- 发布日期:2024-12-06 09:22
- 浏览次数:
近年来,医药高新区(高港区)聚焦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多、流程长、落地难、落地慢等问题,通过加强针对性研究、整合各项资源、优化审批流程,不断加快项目落地速度、降低企业制度成本,探索实施“拿地即开工”“超时默认制”“分阶段办理”“环评园中区”等审批新模式,切实解决了一批重大项目审批中的难点堵点问题,助力项目跑出审批服务“加速度”。
多方“并排快跑”,推出“拿地即开工”审批模式。制定出台《泰州医药高新区(高港区)产业项目“拿地即开工”审批服务实施办法》,数据、自然资源、住建等部门联合提供“高效协同、专班帮办”审批服务,联合梳理出项目拿地开工的关键节点、重要事项和整体流程,充分利用拿地前的空档时间,将土地一条链(从挂牌到获取不动产证)和建设一条链(从立项到施工许可)由串联“接力赛”改为并联“快步跑”,推动破除部门“坐等”的传统审批模式,提前开展项目规划方案、施工图纸、工程规划许可等事项“模拟预审”,第一时间将“预审结果”转化为“实质许可”,实现“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”“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”“施工许可证”等多证齐发,大幅度缩短项目动工前审批时限,普遍为企业节省20天左右时间。
倒逼“限时办结”,实施“超时默认制”审批试点。组织开展“超时默认制”审批试点,打破原有审批“程式化、按步走”的束缚,对该办结未办理的审批事项视为默认办结,以“超时默认”倒逼“限时办结”,由该区数据部门牵头制定产业项目超时默认制办事指南和服务流程,指导推进部门间业务协同、帮办代办、并联审批,全程跟踪项目审批全链条办件情况,推行“黄灯预警催办、红灯警告督办”机制,有效破解项目审批时间长、逾期率高的难题。试点将亿元以上重大项目、工业投资项目全部纳入超时默认制审批范围,25个审批事项(从立项到竣工)均对标全省最短的承诺时限,亿元以上项目平均审批时限从之前的36.5个工作日压缩至24.9个工作日,提速31.8%,进一步助力重大项目加快落地。
突破“传统许可”,推进“分阶段办理”审批改革。以压减工程项目建设周期、降低企业建设成本为导向,打破整体办理施工许可证的传统模式,创新推出分阶段(桩基础工程阶段、主体工程阶段)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,设法统筹土方开挖、基础施工与报建流程审批之间的时限问题,指导企业定制分阶段施工许可方案、先行办理桩基础工程阶段施工许可证,推动项目早开工、早建设,待完成主体工程设计方案后,再申请办理主体工程阶段施工许可证,实现工程建设项目“边建设、边审批”,大大压缩了项目开工前的审查周期和等待时长,进一步提高了建设单位生产要素配置效率,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普遍为重大项目缩短了2个月左右工期。
助企“降本增效”,探索“环评园中区”审批试点。全省率先制定《“园中区”项目环评审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》,探索建立“园中区”行业预评价报告成果共享机制,将医药制造业、金属制品业等6大类177小类建设项目全部纳入“园中区”试点范围,优化标准厂房区中小企业准入便利化程度。第一批以泰州港经济开发区“双创基地”和“华创电子信息产业园”两个标准厂房区作为改革试点,由园区先行编制“园中区”行业预评价报告,入驻企业项目环评可直接简化规划相符性分析、区域环境质量现状、环境保护目标等内容,并通过内容抓取、公式导入的形式减少项目环评编制工作量,试点项目环评降低1/3以上的编制成本,节省1-2个月的环评编制时间,实现材料、时间“双减”。